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前年中国作家莫言获这一殊荣,今年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因“以回忆的艺术
唤醒了最难以捉摸的人类命运,揭露了(纳粹)占领时期的生活世界”获奖
如何在饭桌上谈论诺奖?
诺贝尔奖金有多少钱?
语录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活着,有多少事情讳莫如深,必须缄默其口。
虚无主义———某种程度上就是说,永远不会有结果,陷入无限错误的思想循环,悖论当中。
从那一刻起,我的人生有了一个缺憾、一个空白,它带给我的并不只是空虚的感觉,而是我的目光不能承受。那个空白整个地用它那强烈的辐射光刺得我睁不开眼睛。那种局面将永远持续下去,直至人生的尽头。
今天,我终于明白了,她阅读的那些淡绿色的册子和“不存在的露易丝”的传记,并不是要寻找一个行为准则。她只是想逃走,逃到更远的地方,用更剧烈的方式割断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呼吸自由的空气。
大家都没有变老。随着时光的流逝,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到最后会让你觉得特别滑稽可笑和微不足道,对此你会投去孩子般的目光。
后来,我每次与什么人断绝往来的时候,我都能重新体会到这种沉醉。只有在逃跑的时候,我才真的是我自己。我仅有的那些美好的回忆都跟逃跑或者离家出走连在一起。但是,生活总会重占上风。
“永恒轮回”是一种世界观,与基督教的“有始有终”世界观正好相反。
有人言之凿凿地告诉我:人唯一想不起的东西就是人说话的嗓音。可是,直到今天,在那些辗转难眠的夜晚,我却经常能听见那夹带巴黎口音———住在斜坡街上的巴黎人的声音问我:“那么,您找到您的幸福了吗?”
1
“我的过去一片朦胧……”即使不了解莫迪亚诺的读者,多半也记得这个著名的句子,这源于已故作家王小波的莫迪亚诺“情结”,在小说《万寿寺》的 起始,王小波引用了莫迪亚诺《暗店街》的这个开篇,接下来他写道:“这本书就放在窗台上,是本小册子,黑黄两色的封面,纸很糙,清晨微红色的阳光正照在它 身上。病房里住了很多病人,不知它是谁的。我观察了很久,觉得它像是件无主之物,把它拿到手里来看;但心中惕惕,随时准备把它还回去。过了很久也没人来 要,我就把它据为己有。”
王小波的推崇无疑会引起我们对莫迪亚诺的强烈兴趣。我们有理由确信,他的莫迪亚诺“情结”,并非没来由,而是源于两位作家在文学气质上的相近。 诚如王小波在小说中对自我的诘问与沉思,莫迪亚诺小说的主题也多与失去与寻找有关,是对失去的时光、自我身份与存在的追寻。《暗店街》中的主人公在一次劫 难中丧失了全部对过去生活的记忆,一些年后,他当上了一个私人侦探,开始在茫茫人海中找寻蛛丝马迹以求搞清楚自己已完全被遗忘了的前半生的真相;《夜巡》 的故事发生在二战德国占领巴黎期间,主人公先被一个盖世太保组织接纳为间谍,受命打入一个叫“地下骑士团”的抵抗组织;后来又受“骑士团”的委派,反过来 调查盖世太保组织的情况。主人公身陷两个对立阵营之中,彻底地失去了自我。为了找回自我,他先把“骑士团”的名单提供给了盖世太保,然后又开枪击伤了盖世 太保的头头……;《环城大道》讲述的则是儿子寻父的故事。文中的“我”在17岁时看到父亲的一张发黄的旧照片,据此怀着深情,不畏艰难去寻找自己的父亲, 但搞不清父亲是黑市走私集团的成员,还是被盖世太保追捕的犹太人。为探明真相,他打入了走私集团内部,最后在父亲被捕时挺身而出。
2
阅读莫迪亚诺,一如阅读王小波,会被他小说中散发出来的情趣所感染。究其因,不难发现在他的作品中,有种近似侦探小说的成分在起作用。在《环城 大道》中,随着主人公的追踪,读者也一直想搞清楚小说中这对父子的来龙去脉以及对他们生活的隐衷;在《暗店街》里,读者不由得被主人公引入艰难曲折的调 查,关心着这个阿里阿德涅线团的每一个头绪,此外,在《户口簿》里,又有一个人的生平经历有待查清,在《星形广场》与《凄凉别墅》里,同样不乏扣人心弦的 逃亡与躲避的场景描绘。莫迪亚诺的小说,如同很多读者热衷的侦探故事一样,在阅读过程中,总让你感觉老有桩不平常的事件,某种紧张气氛与压力,老有一个与 所有这一切有关的悬念在等着你,使你急于知道它的究竟与结果。然而这种悬念显然又与侦探小说惯用的悬念不同,在侦探小说家那里,悬念是很具体的,只关系到 一个具体事件与具体人物的某个行为真相,而莫迪亚诺小说的悬念却是巨大的、笼统的,往往是关系到一个人的生存状态。而在其小说的结尾,与所有侦探小说中悬 念都有具体答案的结局完全相反,他小说悬念的答案仍是一个巨大的问号,从而给读者留下了好些耐人寻思的余韵,小说寓意所深具的魅力不言而喻。
乍一看,莫迪亚诺似乎是复杂的,然而他又是简单的。纵有类似于侦探小说般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万变不离其宗,读者还是很容易摸到他的叙事套路。 拥有确定国籍、跟犹太血统只略略有些关系的莫迪亚诺,他几部主要作品的主人公几乎都是犹太人(《星形广场》、《环城大道》)、无国籍者(《寻我记》)与飘 零的流浪者(《夜巡》),这些人物基本上都处在某种冷酷、阴暗、危机四伏的现实环境里,置身于某种异己的、带有敌意与邪恶意味的群体或社会团伙之中,因 此,恐慌感与危机感,摆脱意识与追求意识,也就构成了这些人物存在状态的精神层面,他们的寻找与查询,正是他们的存在感与存在意识所促使出来的生存行为。 在另一方面,尽管毫无二战时期的生活经验,莫迪亚诺却乐此不疲地选择这个时期的生活作为他小说的背景。
于是,与个人身世背景的有趣对照,构成了莫迪亚诺另一个引人关注的噱头。
3
或许,莫迪亚诺正是在这种奇特的张力中找到了自己写作的定位。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集中地揭示了人在现实中找不到自己的支撑点、自己的根基的状态, 表现了人在现实中得不到确认的悲剧,自我的丧失、寻找自我的艰难。在《暗店街》里,他借主人公之口说:“大多数人,即便在世的时候,也不过像一缕蒸气,绝 不会凝结成型。其实我们都是‘海滩人’。我们在沙子上的脚印,只能保留几秒钟。”很显然,他选取犹太人做小说的主人公,并无意于表现他们的生存状态,更大 原因在于他们无一不承受着现实的巨大压力,从德国占领时期那里支取来的象征性压力,就压在他们的身上。在他笔下,二战、盖世太保、抵抗组织这些概念也只具 有象征意义。他显然没有从二战时期摄取历史生活场景的意图,只满足于借用这个时期的名称与这个时期所意味的那种沉重的压力,这种压力直到战后很久还像噩梦 一样压在法兰西民族的记忆里。
从某种意义上说,莫迪亚诺写的是一种类型小说,他用侦探小说外壳包装了追寻自我的内核,像患了强迫症似的,不厌其烦地重复着这一主题。但这也并 不值得奇怪,作为继“新小说派”之后,于上世纪70年代迅速扩大影响的“新寓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莫迪亚诺与同一流派的尤瑟纳尔、图尔尼埃、勒·克莱齐 奥等法国作家一样,有着与马尔罗、萨特、加缪等存在主义作家相近的诉求,却无意像他们那样形成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他们有时只是想表达一个简单的比喻,于 形象描绘中阐述一点深刻的哲理寓意,这是他们的特点,也是他们的局限。然而对于多数读者而言,在阅读他们作品的过程中,收获了情趣与思考,就已经足够。
作者傅小平,上海文学报资深记者,首席评论员,专栏作家
主要作品
《星形广场》
通过一名犹太裔法国青年的故事反映占领年代法国社会底层的生活和犹太人的困境。
《夜晚巡逻队》
叙述者是个既为盖世太保卖命,又为抵抗运动组织效力的双料间谍,在两面夹逼下最后走上了绝路。
《环城大道》
这是一个较为奇特的故事:17岁时才第一次与父亲见面的儿子,不久就被父亲狠心地推下地铁站台,险遭大难。但脱险的儿子竟不记此仇,反而千方百计寻找父亲和接近父亲,并同情他、亲近他,与他共患难。
《暗店街》
叙述者是位患了遗忘症的私家侦探。为了找到自己的真实身份,了解自己前半生的经历,他孜孜不倦地寻访可能是自己的那个人及其亲朋好友的踪迹。
《缓刑》
这篇小说更短,不足4万字,然而它从一个新的角度、即以一个孩子的目光来描写他所处的环境,以无数细微的迹象来回忆他童年时代的种种经历,暗示 他的父亲以及他周围的大人的命运。大人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被捕?甚至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作者对书中的许多问题只有暗示、想象,而没有提供任何答案。
综合
咋能获得文学奖
里面门道可不少
大热的村上春树又折了。英国博彩公司立博今年把他列为最有机会夺奖的作家。然而瑞典报章评论员卡尔松表示,这仅反映村上广为读者欢迎,但在文学专家圈中却非如片,认为他的作品略欠深度。
怎样才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里面门道可不少。
看看小编弄的“诺贝尔文学奖攻略”吧———
1标准变了又变
诺贝尔在遗嘱中设立文学奖时曾提到文学奖将颁布给“最近一年来”“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这一颁奖标准已经被多次更 改,“最近一年来”的要求已经被放弃,“文学作品”的概念扩展为“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把历史和哲学著作也包括进去。诺贝尔文学奖是由一批能讲13种语 言的人评判颁布的,但是遇到不会说的语言,他们还是得去找个翻译。
2题材小说吃香
而在作品体裁方面,长篇小说得奖例子最多,但瑞典学院的选择近年开始多元化,例如去年门罗就凭短篇小说获奖。
所以,小说家们,你们比别人提前出发了半步。
3年龄老人居多
最近,文艺青年的朋友圈里频见米兰·昆德拉的名字,有他的文章和语录,也有关于他的文字。于是知道,诺贝尔又要开文学奖了,健在的老先生们又要被惦记一次。
不过,如果你想显得内行一点,想在一群人里面脱颖而出,这句话就得这么说:“健在的老家伙们又要骚动一次。”
确实,越老越吃香。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们平均年龄是65岁,最年轻的是42岁获奖的英国作家拉迪亚德-吉卜林,年纪最大的是88岁获奖的多丽丝-莱辛。
4性别男性更多
共有13名女性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殊荣,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在190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首次获奖的女性,也是第一位获奖的瑞典人。随后拉格洛夫成为负责颁发诺贝尔文学奖的瑞典学院成员。最近一次女性获奖的记录是2013年获奖的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
5语种英语最多
获奖的111位作家里,用英语写作的人最多,达到27人。其次是法语和德语并驾齐驱,都为14人。西班牙语和瑞典语随后,前者11人,后者7 人。意大利、俄语和波兰语又其次,分别为6人、5人和4人。有3名作家用挪威语写作,用丹麦语写作的也有3人。用希腊语、日语和中文写作的分别都有两人。
6背景别是瑞典学会成员
瑞典学会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方,如果有瑞典学会成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显然难逃“自己人选自己人”的嫌疑。总共有6位瑞典学会成员获得诺贝尔 文学奖,其中不少人显然反复推辞,一位获奖者在死后才得以接受这一奖项。1974年,两位分享诺贝尔文学奖的作者全都是瑞典学会成员,这引发了很多不满的 声音。此后再没有在任的瑞典学会成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综合
女子剖宫产纱布遗留在体内14年2023-09-01 11:11
生二胎后16岁大女儿抑郁自残,用酒精喷妹妹2023-04-17 16:16
中央财政下达资金100亿元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2023-04-17 16:13
入职6分钟摔伤不治身亡 用人单位未交工伤保险要2023-04-11 22:19
中国足球反腐已9人被查 最高副部级2023-04-01 21:21
国家网信办:从严整治内容导向不良的短视频2023-03-28 13:51
国务院: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证监会调整2023-03-07 18:27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如一 新征程上满怀信心2023-02-14 0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