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里发现“老窑帽子”
18日11时许,记者驱车前往吉林市龙潭区缸窑镇,该镇陶瓷文化办公室主任孟广侠带领记者来到镇内一家工厂,走向车间外的土坡,穿过过膝的杂草,在不远处的一棵大树下,看到一处砖砌的“矮墙”。
“这里就是‘老窑帽子’。”孟广侠带着记者走向另一侧,指着一个半米高的小洞口说,这是砖窑的“券(xuàn)门”。
里面一片漆黑,不知道有多深。孟广侠弯着腰、曲着膝盖,用蹲着的姿势钻入洞口,记者也跟随钻了进去,没想到里面是“别有洞天”。
窑内面积约有30平方米,上面呈拱形,顶部最高约7米。最顶部有一个“天窗”,阳光照进以后,能看到窑壁,是用砖头砌成的,砖头表面油光锃亮。 “砖头上像油的物质,都是当年烧窑留下的痕迹。”孟广侠说,这处“老窑帽子”是他最近走访时发现的,由于没有人注意到,所以保存非常完整。但它是什么时期 的,附近村民也说不清楚。
清代的砖窑距今已经百余年
74岁的周兴礼老人,曾是永吉县陶瓷工业公司制缸厂工会主席,对缸窑镇的工业史非常有研究,参与过地方志的编写工作。周兴礼说,他走访了许多传统手工艺人,经考证,这处“老窑帽子”始建清代末期,大约是1885年前后,它的主人叫常建庭(音)。
“这个窑的顶部像一个倒扣的大锅,也像馒头,是典型的‘馒头窑’,窑体为牛头砖砌成,这种砖一头大、一头小,所以能砌成圆形的窑体。券门、窑炕 用的是非常好的耐火砖。”周兴礼说,其实券门并不是现在看到的这么小,而是后人在下面修了一条烟道。当年需要工人用肩膀扛,门口的实际高度大约是3米。 “常家是当时有名的窑业主。他有五个窑帽子,200多名工人。”周兴礼说,这个窑属于“笨窑”,一次烧制大缸的数量较少,后来,常家建设的窑帽子都是“隧 道窑”,一头用车把坯子推进去烧制,另一头把烧制好的大缸推出来,可以说非常先进。但由于各种原因,许多窑都没能保存下来,这里是最后一处。
缸窑镇曾是“北国陶都”
周兴礼介绍,缸窑镇烧造技艺的传承,自康熙二年(1662年)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当时的山西、河北一带发生严重旱灾,许多人迫于生计 “闯关东”。有一个叫赵岩龙的人,曾当过瓷窑技术工人,对烧窑制缸颇有研究。1662年4月,赵岩龙逃荒来到溪浪沟,以烧炭为生。他无意中发现当地的白黏 土是上等制陶原料,便开始烧制陶瓷。他烧制的陶瓷质量好,价格低廉,远销外地,渐渐从一个小窑帽发展成颇具规模的制陶中心。附近的居民纷纷跟他学习制陶技 术,此地后来便是缸窑镇。
“最兴盛的时候是1736年,那时候共有56个窑帽子。”周兴礼说,近代以来,缸窑镇成为东北三省最大的陶业制造和销售基地。1948年初,缸 窑镇成立制缸厂,上世纪80年代,该厂更名为永吉县陶瓷工业公司,企业职工最多达到2000多人,是东北最大的制缸厂。那时生产的建筑陶、工艺美术陶等陶 瓷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人将这里誉为“东北陶都”或“北国陶都”。然而近年来,随着机械化的发展,传统工艺不能满足现代陶瓷需 求,此行业明显走下坡路,后来企业破产改制,手工艺人纷纷转行,许多“老窑帽子”被拆除,陶瓷文化渐渐走向消亡。
保护起来并建立博物馆
孟广侠介绍,2007年,缸窑传统制缸烧制技艺入选吉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政府部门正在开展大量抢救工作。
“这处清代的‘老窑帽子’十分珍贵,它已经不只是一种陶业工具,更是代表着当时的陶瓷文化。”孟广侠表示,政府部门已经协调企业对它进行保护,并考虑在此处立碑。
孟广侠表示,他用刀画对当年的烧造大缸的热闹景象进行了复原,下一步,政府部门打算建立博物馆,让更多人了解缸窑镇的陶瓷文化,把缸窑烧制技艺和文化传承下去。
新文化网(李洪洲)
吉林市律协原会长修保涉三宗罪一审获刑16年 是2023-09-15 21:19
痛心!强降雨致吉林舒兰14人遇难1人失联2023-08-07 22:47
吉林舒兰3名失联公职人员确认牺牲……暴雨中,2023-08-07 22:46
白城市洮南市村民黄德义因搭建浮桥收费 被判处2023-06-13 10:40
吉林两女孩失联 一人遗体被找到 正寻找另一人2023-04-03 22:07
吉林四平一理发店理发师在给顾客洗头时用菜刀2023-03-28 13:44
吉林省吉林市政协原副主席孙洪彬一审被判有期2022-12-30 16:04
吉林2辆货车相撞18人死亡 惨烈交通事故(图)2020-10-04 1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