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CCCITY > 新闻中心 > 吉林新闻 > 正文

集安农家女成“参王” 种出过三斤多重人参

2014-03-05 09:32  来源:新文化网
参王

王桂秋在指导工人掐参须 记者 崔宝峰 摄

  新文化报通化讯 (记者 崔宝峰) “我之所以能有今天,不是因为有什么过人之处,主要是我有从不服输的性格,让我从200元起家走到现在……”集安市清河镇二道村村民王桂秋说。

  家中贫困一元钱过个年

  1959年,王桂秋出生在集安市清河镇二道村,为了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她小学没毕业就辍学在家务农。

  “结婚时家里啥也没有,一年后我们就分家单过,分家时就分了一个笊篱一个饭勺,住在生产队饲养所里。”1980年过年时,是她分家后过的第一个 春节,她记得只花了一元钱就过了年,有个好心邻居看她家过得实在困难,就想借给她家十块钱,把钱都送到她家了,但她说啥也没接。

  1982年夏天,她爱人在生产队拉木头时,把腿给撞折了,什么活也干不了。当时,她一边带着孩子,一边上山割草,卖了钱给爱人治病。

  初试人参生意成命运转机

  “我丈夫病好后就给别人开车拉人参。”王桂秋说,她问买人参的老板,让她帮着买些人参可以不,那位老板答应了。可当时她家只是解决了温饱,根本没有多余的钱让她从事人参买卖。

  “我卖了家中的一头猪,拿着200元钱买了生产队刚起出的鲜人参。”王桂秋说,她当时别提多高兴了,第二天就找到了事前约定好的买主,没想到对方说不收这种人参,他们只收“老白干”,就是把人参刷干净后再晒干。

  回到家,她就把人参上的泥土洗净,又拿到太阳下晒,晒干后再拿去卖,当时200元买来的人参卖了1700多元。

  “这是我第一次做人参生意,挣的钱不仅把外债还上了,还剩了一些钱。”王桂秋笑着说。找到致富门道的王桂秋十分高兴,她开始没白天没黑夜地到附近村庄里收购人参。

  为了收人参和卖人参,王桂秋几乎跑遍了长白山区,就在那段时间,她对人参的种植和加工有了了解,慢慢地,王桂秋不再满足于只在省内销售人参。

  “1984年,我跟着一伙收参人到广州卖人参,第一次去就挣了300多元钱,那时候300多元快赶上一个人的全年工资了。”王桂秋说。

  广州之行让王桂秋开阔了眼界,她发现南方市场对野山参的需要量非常大,可自然生长条件下的野山参十分稀少,她想出了林下种植的主意。

  赢得集安“女参王”称号

  1985年,26岁的王桂秋承包下一千亩林场,开始了林下种植人参的尝试。

  “目前我种植林下参共有4000多亩,这些林下参是野山参的一种,是人工种植到林子以后,让它自然生长,不用人工管理。”目前,这些参地共种植200多万支人参,平均一棵十四五年的人参能卖到300元,好的能卖到上千元。

  “去年,我自己起出过3支28年的林下参,有人出价每支3万,但我没舍得卖。”王桂秋说,人工种植的人参一般要二三年一栽培,目前,她培植出一 种名叫“老参”的品种,它的特点是个头大,一般要在十年以上才可以起出。按照这种栽培技术,她曾经种出过三斤多重的人参,并且连续两年在集安当地的人参大 赛上获得了参王比赛第一名。

  “2011年,我第一次参加比赛,拿的就是一支二斤八两的老参,得了第一名。”王桂秋说,2012年,她又去参加比赛,这次比赛一、二等奖都是她获得,当时她拿去的是一支三斤一两的人参,“女参王”就此叫响。

  “人参林下种植新模式,是一条可以持续发展的生态种植道路,我希望可以永远走下去。”王桂秋说。

    新闻 | 长春 | 吉林 | 社会 | 教育 | 事故 | 法治 | 视频 | 新鲜事 | 北京 | 国际 | 房产 | 历史 | 娱乐 | 科技 | 农业 | 网贷 | 情感 | 健康 | 招聘 | 推广 | 供求 | 出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