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焦急地等待出鱼。
放鹰也是开捕前的节目之一。
鱼把头在整理渔网。
1日的清晨,天刚蒙蒙亮,九台区牛头山水库附近室外温度接近零下20摄氏度,这一天竟出奇地没有凛冽的寒风。
白雪皑皑的冰面上,一个个东北汉子头戴狗皮帽子、身穿棉大衣,正带着满脸喜悦等待着沉睡了一冬的鱼儿出水,在忙碌中憧憬着一年最欢乐的收获时光。
7时从家出发 开车百里来看鱼腾冰湖
2月的第一天,也是2月的第一个周末,室外虽然天寒地冻,却阳光尚好。这么好的天气里干点啥?不少久居在都市中的居民走出家门,驱车百里来到了九台区牛头山水库,打算亲眼目睹鱼腾冰湖的壮美,品尝生态鲜鱼的醇美,感受北方古老渔猎的奇美。
虽然“头鱼”要中午才能跃出冰面,但热情的人们早在10时许就已全部聚集在辽阔的冰面上。看表演、玩游戏,等待着欣赏“万尾鲜鱼出玉门”的奇观。
“整天在市里呆着,人都呆懒了,到外面尤其是到这种远离市区的水库,感觉呼吸的空气特别新鲜,不用等到看冬捕,现在就已经特别兴奋了。今天早晨6点多就起来准备,7点出发,到这10点多,这地离长春还真远,来的路上生怕赶不上看‘头鱼’出网。”从长春专程开车来牛头山水库观看冬捕的郭女士一家人早早地就来到了冬捕现场,虽然冰面上天寒地冻,却难掩一脸的兴奋。
冬捕前祭湖醒网 感受的不仅仅是神秘
冬捕前祭湖醒网,绝对是萨满冬捕节不可或缺的一项。欢快的大秧歌扭起来,冰上娱乐玩起来,当清脆的礼花声响彻上空,九台区牛头山水库首届萨满冬捕节 也正式拉开帷幕。中国最著名的萨满家族——九台瓜尔佳(关)氏家族在开网前为大家展现了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萨满冬捕祭湖仪式,渔民们用传统祭湖神的 方式为冬捕节开网,上香、敬拜,供奉上猪头、酒、水果,表达对河神的敬重……企盼平安、企盼丰收。
北方的渔猎文化充满神秘,有冬捕的地方当然少不了鹰猎文化。这边刚刚欣赏过萨满歌舞表演,那边眼神凌厉的老鹰也开始在“玩鹰人”肩上傲视群雄,寻找着自己的猎物。
“爸爸,你看老鹰在叔叔肩上,我在你肩上,我们像不像?”“爸爸,你说老鹰会不会捉小鸡呀?”骑在爸爸肩上的小安奇头一次看到真的老鹰,一直兴奋地指着老鹰天真地问这问那,高兴的不得了。
头鱼千呼万唤始出来 鱼嘴比拳头还大
在千里冰封的牛头山水库,萨满冬捕节绝对是一场盛大的渔猎狂欢。冒着严寒,打鱼人选址、打镩、扭矛、跑水线、下网……满心期待着收网时收获的喜悦。
与打鱼人同样喜悦的还有早早就等在冬捕现场的市民们,数百名市民聚集在打鱼的冰窟窿前,齐刷刷地排成一排排,伸长脖子一眼不眨地盯着出鱼的位置。拿出手机、拿起相机,就等着抓拍鱼儿跳出冰面的盛景。
11时30分,当机器转动着绞盘将渔网慢慢拉到出口附近时,观看冬捕的人群顿时沸腾了。随着鱼把头夯实的号子声,鱼儿睡醒了,渔网从冰洞口被慢慢捞出,肥大的鱼儿们欢蹦乱跳着你拥我挤,争先恐后地跳出冰面。
“快看呀,头鱼,都有半人高了。”在众人的欢呼声中,闪光灯咔咔地狂闪中,足有1米长的头鱼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打鱼人抓住头鱼的尾巴和头兴奋地将头鱼高高举起,满脸笑意地大喊“太沉了,都举不动了。”
要说这头鱼有多大,张开的大嘴,能把成人的拳头塞进去还绰绰有余。
首届萨满冬捕节 吉林、四平人都来凑热闹
虽然时间已到正午,买鱼的人却一点都没有散去的意思,反而排起长长的队伍,等待着买鱼。据悉,渔猎文化源于史前,盛于辽金。古老的冬捕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千年不变。
牛头山水库地处长春市九台区其塔木镇西部,始建于1956年。牛头山水库经理告诉长春晚报记者,这里水面宽阔,库区上游没有任何工业污染,离城市 远,水域流长,水库出产的鲜鱼是在纯粹自然条件下生长,有青草鲢鳙、鲫鱼、麦穗鱼等十几种鱼,最重的鱼大概20多斤,以味道鲜美远近闻名。
牛头山水库虽然每年冬季都会捕鱼,但这么大规模的冬捕还是头一次。“今年比每年火多了,没想到能来这么多人。每年都是当地的人来买鱼,今年别说长春 市区的人了,就连吉林市和四平市那边的市民也都带着亲戚、朋友来买鱼了。”为何今年的冬捕活动如此吸引人?九台区文化广新局副局长孙志超表示,今年的冬捕 从活动内容上有所创新,来买鱼的人不仅能观赏到壮美的冬捕,还能欣赏到萨满歌舞表演和鹰猎文化。不再是单调的冬捕拉网,而是增加了文化的元素和体验活动, 为市民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冬捕文化盛宴。
长春晚报 记者 孙娇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