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CCCITY > 新闻中心 > 长春新闻 > 正文

那些记忆:长春第一家西餐厅—乌苏里西餐馆

2014-04-25 09:20  来源:新文化网

乌苏里西餐馆老照片拼接 图片由长春电视台《流年碎影》栏目组提供。

  再走上长江路,两排背对式摊床,摆放着各家经营的小百,悬挂着服装。路边商铺,播放着劲爆的音乐,不时三两结伴的人说笑着进出。两侧的高楼,头 上的穹顶,熙熙攘攘的人群,依旧可以演绎着这里的繁华,但却少了几分味道,也许只有路的最西侧十几米高的仿欧建筑上,雕刻出的路名,还依稀透露着“当年” 这个词汇。

  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这条长春闻名的商业街中段,有一家名曰“乌苏里西餐馆”的饭店,从1941年到1993年,一直高调的站在那里。虽然城市 的改造,已经找不到它的踪影,甚至一照难求,但当年的闻名与鼎盛,却被很多老长春人记忆犹新,在那个特定的年代,谁也说不上,是它因长春而闻名,还是长春 因它而闻名。

  当年唯一西餐馆

  从地下室发展到三层

  乌苏里,在年轻人的眼里,那是一条江,是中国黑龙江支流,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河。可是在老长春人的眼里,乍一听“乌苏里”这个名字,还是会想起,当年长江路上,唯一的西餐馆。白驹过隙,长江路上,已不见它的踪影,但记忆这扇大门却未曾关闭。

  张善新,是原长春市饮食公司秘书,后来调任长春市长江饭店工会主席,乌苏里西餐馆最鼎盛的时期,就在张善新的的管理之下。

  再回忆乌苏里西餐馆,慢慢翻看着以前的笔记本,张善新娓娓道来,1941年,曾经给美国人和英国人当过厨师的崔庆堂从哈尔滨来到长春,在长江路 一个四层楼的地下室,开了一家餐馆,取名“乌苏里”,这也是长春第一家西餐厅。当时的乌苏里西餐馆是一家夫妻店,店内的一切,都需要自己打理,1956年 公私合营后,饭店规模和营业额也不断扩大,到了1959年,地上一层和二层也变成了餐馆,三楼是职工宿舍,四楼还有几家住户。

  “当时地下是面点,一楼是中餐,二楼是西餐,而且还有高间,能容纳10个人,而且不是圆桌,是西式的长条桌,大沙发,地毯,名画,餐具都是银质的。”张善新说。

  特色西餐炮制一周

  外地人慕名而来

  艰难发掘的两张老照片,川流不息的人群,足以看出乌苏里西餐馆的热闹。

  当时长春长江路乌苏里西餐馆、沈阳太原街原录西餐馆、哈尔滨中央大街华梅西餐馆,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而乌苏里西餐馆的闷罐牛肉、色拉、虾排、牛排和面点,成了另外两家无法比拟的特色。

  二楼西餐部的班长陈建新,虽然不及厨师,但也对自家特色菜的炮制过程了解一二。如今,在北京的陈建新,一回想起那到闷罐牛肉,还是会咽两下口 水,“材料都是从广州、哈尔滨来的,从准备到上桌要一周的时间,从喂料到一系列的工序,都需要厨师特别的用心。”陈建新说,当时很多外地人,尤其沈阳,哈 尔滨的人,都是听说乌苏里西餐馆的闷罐牛肉,才决定“走一趟长春”的,“其实,在我们看来,当年的乌苏里西餐馆,也为长春的知名度,做出过一些贡献的。” 说完,陈建新哈哈大笑。

  厨师享誉中外

  伪皇宫御厨坐镇

  如果说乌苏里西餐馆的西餐是第一有名,那么第二有名的就是那里的厨师。

  李玉秀,专做俄式大餐,原本是上海东海饭店的厨师,王守智最擅长做英、法大菜,而其中最有来头的,非王丰年莫属,这位伪皇宫内专门服务溥仪的御厨,1956年,被餐馆从天津请回请回了长春。

  “当年,那可是御厨坐镇啊,很多人来到餐馆,都要吃王丰年的那首糕点,水晶面包。春宜宾馆来了外宾,从来不自己做糕点,都会去乌苏里西餐馆订水 晶面包。也有的人奔着李玉秀和王守智来,都会专点拿手菜,中外顾客都有,而且很多外国人都很固执,如果吃不到,就不走。”张善新现在还记得,一些外国友人 用餐后的评语,“菜肴美妙,笔墨艰描,精工巧匠也不及你店的高超技术,真令人流连忘返”、“身在异国,恰似家乡,菜肴可口,如愿以偿”。

  普通百姓难得一进

  多是名人和知识分子

  其实,早期的乌苏里西餐馆,因为是夫妻店,所以消费并不高,一些普通百姓也是可以攒上一些钱,去品尝一下西餐的味道,体验一下洋文化。

  而扩大经营后的餐馆,确是高端奢华的享受,进出餐馆的多是长影的明星演员、达官贵人和高级知识分子。扮演“刘三姐”的黄婉秋、曾任长影演员剧团 团长的陈汝斌都是这里的常客。因为经常能够见到这些名人,陈建新也留了很多合影,但时间如梭,转眼几十年,几次的搬家早已无处翻找了。

  “1992年,著名歌唱家蒋大为来长春参加电影节,还特意去乌苏里西餐馆吃了一顿饭,还写下一个条幅‘西餐名店乌苏里,香飘四海聚友谊’留念。”张善新提起钢笔,调整了笔尖后,将蒋大为的14个字写在了笔记本上。

  虽然饭店不在

  但却记忆犹新

  如今,对乌苏里西餐馆最为了解的,也许只有张善新和陈建新这些人,但是在长春,对餐馆有印象的人,却不计其数。

  53岁的丛淑珍是一名普通工人,已经退休,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年轻的她在长江路售卖服装,三个人一个小推车有人负责摆货,有人负责吆喝。而摊位 的位置就在距离餐馆不远的地方,“当时每天看人家穿的特别体面,进出餐馆,很羡慕,但是西餐,那个年代,是普通百姓想都不敢想的。餐馆门面挺大的,当时算 长江路上高楼之一啊。”丛淑珍说。

  相比之下,长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方志馆管理处处长孙彦平,就是当年让人羡慕的人,“当年,我们有个同学在那打工,然后我们有一次聚会就安排在那了,吃的什么忘了,反正当时兴奋的劲儿可真是没法比。”

  1993年,“全面开发改造长江路商居混杂区的系统工程”开始,新落成的长江路步行街长455米,宽18米,两侧92根立柱,乌苏里西餐馆从此 也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再次翻开历史长卷,也许你会发现,离开的是它的建筑,留下的却是更多对它的回味,它也会永远保存在每一个老长春人的心里……

  互动:您身边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抢救?欢迎拨打本报热线0431-96618.

  新文化网(鲍燕)

    新闻 | 长春 | 吉林 | 社会 | 教育 | 事故 | 法治 | 视频 | 新鲜事 | 北京 | 国际 | 房产 | 历史 | 娱乐 | 科技 | 农业 | 网贷 | 情感 | 健康 | 招聘 | 推广 | 供求 | 出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