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CCCITY > 新闻中心 > 长春新闻 > 正文

长春一对夫妇14年“微捐”村小60万元文具感动网络

2012-11-28 09:27  来源:新华网

(中国网事?感动2012)辛苦赚钱 慷慨捐助

――长春一对夫妇14年“微捐”村小60万元文具感动网络

夏志国和陈玉珍夫妇平时就在这不足5平方米的店内经营文体用品(2月17日摄)。卖一个算草本挣5分钱,卖一支圆珠笔挣2分钱……这样一分分地攒钱能做什么?生活在长春、年近60的夏志国和陈玉珍夫妇用行动给出了答案:14年来,他们用辛苦攒下的积蓄,走访了吉林省30多所村小,为8000多名学生送去了近60万元的文体用品。他们的行动感动着网友,也温暖着社会。新华社记者林宏摄

    新华网长春3月17日电(“中国网事”记者马扬、李双溪)卖一个算草本挣5分钱,卖一支圆珠笔挣2分钱……这样一分分地攒钱能做什么?生活在长春、年近60的夏志国和陈玉珍夫妇用行动给出了答案:14年来,他们用辛苦攒下的积蓄,走访了吉林省30多所村小,为8000多名学生送去了近60万元的文体用品。他们的行动感动着网友,也温暖着社会。

    “中国网事”记者日前专程来到长春光复路,找到了这对在网络中被热议的夫妇。

    走进夏志国夫妇经营的不足5平方米的办公用品商店,尽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但记者仍然是吃惊不小。这个支撑这对夫妇俩14年捐助的小店,竟然仅仅是一个楼房一楼至二楼之间、宽不足1米的狭长楼梯式的通道,其间放一张小凳子,别人就根本无法转身。所有等待销售的笔、本、墨水、塑料夹等办公用品,都被夫妻俩一路顺着楼梯摞到房子顶部,中间只留着一条不足40公分的过道。

    “不小了,我挺知足。”坐在门口的凳子上,59岁的夏志国一脸满足,旁边放着双拐和电暖气。“我的股骨头坏死了,现在靠拐走路,不过,这不耽误我和老伴给农村学校的孩子们捐文具。”

    “这里都是靠批发,1根油笔我们就挣2分钱,1根铅笔挣几厘钱,1个本儿也就1分钱。”夏志国讲,虽然每卖一件物品挣的不多,但是积少成多。“挣钱不容易呀,哪怕是卖了一支5角钱的笔,我们都会记到账本上。从最开始做生意起,我们就一毛钱一毛钱的攒,直到现在也一样。”

    谈起自己多年来的捐助行动,夏志国说,1998年的一天,他在新闻报道中看到了一张图片――“大眼睛”。“我记得,图片中的女孩,眼睛很大,短头发,右手拿着笔,紧盯着前方。那张图片太感人了。”夏志国想起自己和妻子的童年,觉得没有条件的农村孩子上学太难,所以就下定决心,要帮助这些孩子。

陈玉珍在整理要捐助给孩子们的学习用品(2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林宏摄

    回想起自己第一次捐助村小的情景,夏志国至今历历在目。“1998年那天,我拎着三塑料袋文具走进了长春团市委的大门,一个工作人员问我要做什么,我告诉他自己想给农村孩子捐点文具,工作人员问我要捐多少,我说就捐3车吧,对方一听吓了一跳。”

    第二天,夏志国将工作人员带到了自己家,装车的时候,陈玉珍站在小货车上,夏志国和几个工作人员负责搬运,一箱箱本、钢笔、铅笔、橡皮被搬上了车,一上午过后,3辆小货车装得满满的,一个箱子紧挨着一个箱子,车胎都快被货物压瘪了。

    “当我们把3车文具送到农村学校时,孩子们都高兴坏了,看到他们欢天喜地地分着东西,我感觉特别特别幸福。”夏志国说,自此开始,夫妻俩走上了捐助村小学生的道路,一发不可收拾。14年里,他们共为农村孩子捐助近60万元文具,足迹达到了吉林省30多所农村小学,约8000名孩子受助。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平时,夏治国、陈玉珍夫妇生活十分节俭,基本没怎么买过新衣服,直到现在,夫妻俩还共用着一个价值200多元的小灵通手机,午饭一般也只吃盒饭。4年前,夏志国患上了股骨头坏死,行走特别不方便,走路只能靠双拐。患病后,他就不愿意动了,更不乐意远走。但在2010年9月份,他和妻子一起,又将积攒的文具送到了榆树市土桥镇的两所学校。今年的2月2日,他们再次将一车书包和文具送到了长春市双阳区齐家镇长岭中心小学。

    陈玉珍告诉记者,她家现在有一个长约5米的红色名册,上面是2006年以来捐助的农村孩子的签名。“现在已经有3000多个名字了,等到我们走不动的时候,我俩翻开册子,回想起那些孩子的笑脸,感觉肯定不错。”夏志国说:“这个事一定得做下去,只要孩子们需要,只要他们学习好,我就高兴。

    夏志国、陈玉珍的爱心善举在网络和社会中引起强烈反响,众多网友纷纷通过跟贴或微博留言,表达对二人的崇敬之情。

    网友“以身相许”说,如果所有的人都像他们这样,能够坚持下去,让所有条件允许的人定期拿出一点点爱心,这样的爱就会包裹住我们的城市。网友“你还好呀”说,慈善需要耐心,是长期工程,一个人的力量虽然有限,时间久了,积攒的力量就会变强。这样的慈善就叫“微捐”。

    “父母老了,我就会拿起这个爱心棒,继续走下去。”夏志国的儿子夏亮说,在他十七八岁的时候,就看到过父母将一盒盒文具用品搬上货车,当初并不理解父母为何要这样做,随着年龄的增长,终于也能体会到父母的用意。

    夏志国、陈玉珍夫妇的行动也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吉林人。同样在光复路经营文化用品的一位姓马的店主表示,以前总是通过网络才能看到有这样的事情,没想到这种事情竟然就发生在距离他100米之内,而他竟然不知道,“像夏志国夫妻这样的做法,坚持帮助别人的精神,我必须要学习。”

    接受过捐助的长春市育新小学学生来到文具店感谢夏志国夫妇(2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林宏摄

    陈玉珍(右)将学习用具赠送给长春市育新小学困难家庭的孩子(2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林宏摄

    新闻 | 长春 | 吉林 | 社会 | 教育 | 事故 | 法治 | 视频 | 新鲜事 | 北京 | 国际 | 房产 | 历史 | 娱乐 | 科技 | 农业 | 网贷 | 情感 | 健康 | 招聘 | 推广 | 供求 | 出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