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九等”的员工分级制度
逼迫员工逃离央视的,还有深根于央视的员工等级制度。
根据公开资料,央视作为副部级事业单位,内设24个机构以及6个台属单位,现已拥有42个电视频道,开办452个栏目,所属员工有几万人。
“用三六九等来形容央视的员工一点也不过分。”陈荣向澎湃新闻表示。
关于央视员工分成三六九等的说法也由来已久。
在央视,级别最高的是“正式职工”,拥有正式的国家事业编制。
尽管央视早已实行国企改革,但依然拥有3000名左右的正式职工。他们是央视最早的员工,当年由刚毕业的大学生、部队转业人士、外单位转入的人士以及早年进入央视的工人组成。
“因为是正式员工的身份,他们在台里享受着天然的优越感。”陈荣说。
第二层级是“台聘职工”,与正式职工享受着一样的工资待遇,但没有事业编制。
央视前台长杨伟光曾在受访时说,“当时《东方时空》这样的节目许多正式员工做不了,不得不对外招人。但当时没有编制就只能采取台聘的方式,就是用他们创收的钱给他们发工资,收入不低于台里的老职工。”
之后,央视快速发展,亟需人手,但正式员工与台聘职工的人数有限,只能从外单位或外地聘用临时工,由各部门根据创收解决工资。
央视大发展时期,各个部门逐渐都采用了这一做法,临时工数量迅速膨胀,最高峰时曾达到几千人。
2007年,日渐膨胀的临时工终于因“纸箱陷包子”的假新闻这一导火索而被央视“大清洗”。根据《法制日报》当年的报道,在三周内,央视共裁减了1800多名临时工作人员,估计占央视员工总量的20%,甚至更多。
其实,早在2003年,央视就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人事改革,通过央视旗下的子公司中视汇才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中视汇才”)建立了劳务派遣制度,想以此来纠正央视用人制度的混乱。
公开资料显示,中视汇才成立于2003年8月,是一家专门从事人员派遣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立足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广阔的平台,提供人力资源服务。
央视将大批非台聘的编外员工转送至该公司名下,因而被称为“企聘职工”——地位比临时性的被雇佣者高些,待遇却远低于正式员工与台聘员工。更严格地说,他们不算是央视的人,而是属于中视汇才的员工。
根据《环球人物》报道,2005年,郭振玺刚担任财经频道总监后,该频道成为频道制改革的试点,由频道直接对栏目管理。因而郭振玺依然拥有充分的权利来管理员工。
在2009年之前,央视各中心、栏目的负责人还拥有用人权,中视汇才当时只是一个为各中心、栏目服务的机构,没有实权。
2009年,时任台长到职后,坚持进行了招聘改革,把用人权收回到自己手中。
时任台长要求所有与中视汇才签订合同的员工,都要通过中央电视台人事办公室安排到各个栏目中。从接受报名、招考、面试、分配等各个环节,各个中心、栏 目没有了用人权,但又持续需要大量人手,因此,为了“夺回”用人权,郭振玺想了一招,利用财经频道下属的公司——中视广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招人,提供就 业。
李渊告诉澎湃新闻,除了中视广经,临时工还与中视科华有限公司(下称“中视科华”)签订合同。
公开资料显示,中视科华成立于2005年11月,是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旗下的技术管理公司。据李渊透露,该公司承担了央视相当一部分的人才派遣,一些频道里的财务、车辆使用,也是通过该公司走账。
“项目制聘用”应运而生。中视广经、中视科华等公司和员工以项目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陈荣表示,这是一个很不规范的方式,对员工没有任何保障,随时都可以让人走。但因当时不少人看重央视的光环,与该公司签订合同的人数越来越大。
陈荣告诉澎湃新闻,其他中心的负责人见郭振玺这招管用,也有人利用自己台属的公司效仿这一做法。
多位受访者透露,央视企聘的派遣公司众多,比如中视汇才、中视科华、中视广经、中视北方等。如果是项目制和临时工,就和这些公司签短期合同。
李渊说,企聘员工中,和中视汇才签约的待遇最好,每月税后一般能拿到2万左右。中视科华其次,每月1.2万上下。和其他公司签约的,往年也有一万多,但是今年降低了不少。
对于前段时间传得沸沸扬扬的减薪风潮,李渊表示,现在可以确认的是,财经频道项目制员工还没有拿到去年的年终奖。
据他介绍,财经频道年终奖,一般是8万-15万。这笔钱往年编制内、台聘、企聘以及项目聘的人都会有,但是去年年底,由于审计部门进驻,财务称要第二年4月才能发。
几个月后,随着郭振玺等财经频道多名领导被查,这笔钱现在还没有下文。
分级制度下的员工待遇
在这样的聘用制度之下,员工的待遇,自然也分为“三六九等”。
出入央视的门卡就是一个显著的差异。
凤凰娱乐曾连线央视某知情人全面解析央视“编制内幕”。该知情人透露,央视的编制跟出入门所佩戴的“门卡”有联系,门卡号前面的A、B、C、D基本上与可以跟个人的编制等级划等号,“A是正式员工,B类基本是台聘,C类是企业聘、D以外协人员(包括临时工)为主”。
该知情人士还以2013年初离职的3位主持人为例,“李咏、白燕升都是正式职工,而王凯可能是没转正的临时工”。
除了门卡,收入才是最体现差别的地方。
陈荣介绍,站在“金字塔”顶端的编制内员工,每月底薪在一万元以上。
台聘的职工基本工资比编制内员工低一些。而企聘的员工底薪在3000元到4500元不等,更高级别的企聘员工底薪能达到7000至8000元。
编制内、台聘和企聘的员工每年年末能够分到增收节支奖,这由每年的广告收入决定,一般在8万到10万不等。
项目聘用的员工底薪更少,仅是足够交社保、保险的数目,为2000到3000元。而至于最底下一级的“栏目聘”,则没有任何底薪。且项目聘用和栏目聘用的员工都没有增收节支奖。
江华告诉澎湃新闻,尽管项目聘用和栏目聘用的员工工资最低,但往往工作的主力却是他们。在2011年之前,能吸引这批央视底层员工努力奋斗的,就是绩效奖金了。
江华告诉澎湃新闻,以财经频道为例,领导会根据收视率来给员工制作的节目打分,根据分数的高低,每期节目编导能够拿到8000到12000不等的劳务费用。
“如果拼命些,一个月做三期节目,即使是底层员工,一个月也能拿到两万多的工资。”陈荣说。
不过,要把这笔劳务费拿到手,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央视要求,底层员工要拿相应数额的发票,用报销的途径来领取劳务费。
江华透露,为了搜集发票,很多员工从公关公司、广告公司等买发票。当时也总有一群倒卖发票的人在央视大楼周围“做生意”。
“不少人看到央视的人到处找发票,以为这是为了多报账,却不知道他们是央视里最苦最累最穷没有尊严的人,这么做只是为了拿到自己应得的劳务费,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陈荣回忆当时的情景感叹道。
在2011年之前,这是吸引媒体人不需底薪不需保障也可以在央视工作下去的动力。然而,2011年之后,情况变了。
根据《财经》杂志的报道,2011年8月,央视突然改变了报票这一做法,导致员工无法足额领取薪水。
在央视内部,此变化的正式说法为压缩四费——餐费、交通费、稿费(外请专家、评委的费用)、劳务费的报销比例。《财经》援引央视一位制片人的话介绍,按照新规定,“四费”不得超过节目制作经费的7%。
这意味着,如果某节目一期制作经费为3万元,“四费”不得超过2100元,“这点钱连员工正常的餐费和交通费都保证不了,何况还要采访专家等。说白了,节目没法做了。”上述制片人说。
江华也告诉澎湃新闻,自从那之后,他们每期节目的收入缩水50%,只能拿到4000元左右。
如今,不少被戏称为“总编级实习生”的人依然在忍受这一用工制度,熬上10年甚至更长,然后转为企聘员工,在央视这一“高大上”的平台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与此同时,近年来,央视也出现一次次的离职潮,江华、陈荣都在其中。
男子与女房东发生关系感染HPV索赔3万被驳回,法2023-09-15 21:11
211女硕士遭杀猪盘两周被骗138万2023-09-15 21:06
大学生黎海网购毒品 掺进奶茶给室友喝2023-06-21 16:22
18岁男子多次与在网上认识的11岁女孩发生性关系2023-06-09 11:49
女子将农药倒入饮料给丈夫喝获刑5年:因长期感2023-06-05 11:50
男子飞机上偷拍空姐裙底 被当场抓现行2023-06-02 11:43
七台河酒驾司机被追缉后撞树重伤死亡 法院判决2023-06-01 22:44
毕节通报:副镇长彭琴琴指使警察围殴记者2023-06-01 14:46